滁州特产有明绿御酒、定远桥尾、滁菊、来安花红、秦栏卤鹅等。其中明绿御酒历史源远流长,因其酿造的独特工艺,深受消费者喜爱,早在南宋建炎2年(公元1128年)就有酿酒记载,改酒入口绵柔醇冽,饮后不上头、口不干,被誉为“酒中奇葩”。

明绿御酒:

明绿御酒(明绿香型白酒),产于安徽省千年古镇明光。明光酿酒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南宋建炎2年(公元1128年)就有酿酒记载。酿酒所用池河水穿城而过,清澈甘甜;280米深层地下水,富含有益元素。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出明光酒香、平、醇、清的独特品味,一直畅销不衰。其中,秉承南宋以来明光酒独有酿造工艺的“明绿御酒”,采用历代贡品——明光绿豆为主要原料,是明光酒中经典之作,因其酿造的独特工艺,深受消费者喜爱,该酒酒体丰满,呈淡豆绿色,豆香清雅,入口绵柔醇冽,饮后不上头、口不干,被誉为“酒中奇葩”。

定远桥尾:

“桥尾”是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一种特产,腊肉中的佼佼者。因选用猪臀(尾)部的肥瘦肉,产于炉桥镇,故名“定远桥尾”,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定远桥尾,用料讲究,是选用当地的定远猪(一种瘦肉型的猪)臀部带尾骨的一块肥瘦间半的肉盘,精心加工腌制而成的肉制品。盘,即经过加工腌制的肉制品,形如芭蕉扇状。太肥或太瘦的厚皮猪都不适宜,每个“桥尾”重量大约在2-2.5公斤左右,形状如扇,其肉切片,晶莹透亮,红白相间,宜蒸宜煮,开胃适口,不腻不厌,过夏不哈,隔冬不坏,不滴油,且耐贮存,是馈赠亲友的理想佳品。

滁菊:

滁菊,主要产于安徽滁州,因此又被叫做安徽滁菊,素有“金心玉瓣,翠蒂天香”之美誉。滁菊是菊花中花瓣最为紧密的一种,名列“四大名菊”之首,属于药用,饮用两用佳品,有很好的疏风散热,降火,保养眼睛,帮助睡眠的作用。清朝光绪年间《滁州志》曾记载“甘菊产大柳(今南谯区大柳镇)者佳谓胜于杭产而不可多得”。早在北宋年间,当地人们就用滁菊做糕点食用,泡滁菊酒消毒祛火。每有亲友相聚、宾朋相逢多以滁菊款待和馈赠。欧阳修的前任滁州太守王禹偁在其《甘菊冷淘》中对滁菊入馔曾作过精彩描述:“经年厌梁肉,颇觉道乏浑。孟春奉斋戒,敕厨唯素餐。”清朝光绪元年被朝廷纳为贡品,故有“滁州贡菊”之称。

来安花红:

来安花红,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相传,在清朝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来安籍三品京官吴棠,向皇帝呈献来安特产“林檎”;万岁观其果,色泽鲜艳象红花,品尝果味,甘甜似有桂花清香,禁不住连声称赞:“花红也!花红也!”并当即封为“来安花红”,传旨来安,岁岁纳贡。从此,林檎易名“花红”,身价倍增。“花红”果皮薄而肉脆,汁多渣少,生食酸甜爽口,满口生香,很受人们喜爱。据江苏省农科院鉴定,来安花红鲜果内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其中含有蛋白质0.639%,磷0.031%,还原糖5.35%,可溶总糖6.57%,有机酸0.56%。来安花红除供鲜食外,还可泡茶、酿酒,并具有解渴、防暑、消食健胃、生津祛火、防痢止泻等作用。

秦栏卤鹅:

秦栏卤鹅,安徽省滁州市天长市秦栏镇特产,传有百年历史。因其色香味型俱佳而闻名遐迩,经久不衰。其肉酥嫩,清香扑鼻,老少咸宜,别具风味。秦栏卤鹅为清末民间烹调能手刘金忠独创,已有百年历史。其制作工艺独特,表面呈金黄色,光洁发亮,香气清新醇厚,油而不腻,烂而不散,美味爽口。制作时最讲究的是卤。制卤比较复杂,先将元茴(八角)、丁香、小茴川椒、三奈、桂皮、肉桂、肉果、芝麻(炒熟)等碾碎装入布袋,随酱油、味精和水一并下锅煮沸。鹅去毛后,从背一掏去内脏洗净。再入卤内煮熟,煮得不宜过烂。卤以越老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