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潜江民俗文化江汉平原皮影戏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名录:江汉平原皮影戏江汉平原皮影戏迄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是江汉人自己的“土电影”,深受老百姓的喜爱。江汉平原皮影戏融传统绘画、雕刻、美术于一体,集电影、电视动画于一身,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有重大的历史学、美术学、艺术学价值,对于增强社区凝聚力,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江汉平原皮影戏在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
潜江传统制酱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潜江传统制酱潜江制酱的发端,尚无法确考,仅在1990年出版的《潜江县志》(卷十六)记载:“清道光末年潜江城关关厢门有吴长茂酱园以老子号面市,以酱芥菜、酱火腿、酱牛肉、花椒腐乳远近闻名”。历经一百多年沧桑,成就了今湖北尝香思食品有限公司。尝香思酱品分为发酵性和非发酵性两大系列,共有38个品种,以香辣牛肉酱为代表,集中反映了其酱品生产的工艺特征:一是原料选自于绿色农产品种植基
湖北潜江民俗文化潜江草把龙
潜江草把龙灯因采用稻草扎制而得名,形成历史久远。据董仲舒《春秋繁露》记载,楚地最早舞草把龙灯见于汉代,盛行于唐=,历代相沿承袭。清光绪五年(1879年)《潜江县志》风俗篇记载中有草龙图,并附有对草龙的描述。其中心区域包括龙湾、熊口、张金、老新镇以及潜江市南部的水网湖区(水稻产区)。潜江草把龙灯是长江中下游楚人崇龙、尊龙意识及后世民间多神信仰(主要是佛、道)复合作用的产物。同时,它也是长江中游悠久的
湖北潜江民俗文化潜江锣鼓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潜江锣鼓大约在明代中叶,距今约三百多年前,潜江便有了“薅草锣鼓”和“车水锣鼓”,即在田间边劳动边鼓乐,当时就以“锣鼓伴奏,一唱众合”的形式出现在田间地头,随着时代变迁,“潜江锣鼓”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成为潜江民间民俗、风俗、宗教、民间艺术活动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潜江锣鼓”俗称“锣鼓家业”,潜江传统锣鼓班阵容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十样锦”。另一类是“五锦头”。潜江锣鼓乐
湖北荆州民俗文化荆州花鼓戏
荆州花鼓戏是湖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旧称花鼓子、天沔花鼓戏。它是明末以后在江汉平原三棒鼓、踩高跷、采莲船等民间演唱形式上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剧目、声腔和表演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乡土戏曲,流行于原荆州所辖各地区,波及邻近的鄂南、湘北等地。荆州花鼓戏的剧目据统计有197出,包括《抽门闩》、《掐菜苔》、《告老爷》、《站花墙》、《双撇笋》、《打莲湘》、《江汉图》、《贺端阳》、《打补钉》、《戏蟾》、《三官堂》
潜江竹编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潜江竹编潜江传统竹器制作技艺是潜江民间利用竹材编制生活、生产用具以及工艺品的综合性手工技术,是千百年来当地劳动人民改造自然、创造生活的艺术结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潜江传统竹器制作多以本地盛产的水竹、桂竹为原材料,产品分为编制类和非编制类两大类。编制类产品有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和工艺用品三个系列,多达数十个品种,如农作用的箩、筐、连枷、筛子、簸箕,捕鱼用=ѹ的鱼笼、鱼篓,装
枝江棉花
据《枝江县志》记载:“枝江植棉始于元末明初,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枝江盛产棉花。清末,县内纺纱缫丝织布业已相当普遍。据清同治五年《枝江县志》载:居民于农毕时,纺织兼营。无产业家,更借此为活计。夜半机杼之声与纺车轧轧相闻……贾人多于董市、江口买花入川,呼为楚棉,布亦如之。”枝江市独特的气候、土质,培育出了纤维色泽洁白、品质优良的“枝江棉花”,享誉长江流域。Թ=Թ枝江棉花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湖北潜江民俗文化潜江花灯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潜江花灯潜江花灯,是潜江民间沿袭闹元宵观灯习俗,经世代传承而保留下来的花灯制作工艺。潜江花灯有以装饰、点缀、烘托环境为主的装饰性花灯;以表现人物和情节的主题性花灯;以趣味性、知识性为主的娱乐性花灯;还有直接为生活服务的实用性花灯。制作花灯的题材有历史、人文以及自然界的各类物种。如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历史人物、民间传说等题材尽数采纳。潜江花灯的工艺从构思设计、造型工艺、装饰
枝江棉纱
枝江市独特的气候、土质,培育出了纤维色泽洁白、品质优良的“枝江棉花”,享誉长江流域。用“枝江棉花”加工出的“枝江棉纱”,成纱中纤维伸直平行结杂少、光泽好、条干匀、强度高,从古至今,一直都是棉纺织业的宠儿。新中国成立后,枝江纺织业得到恢复和迅速发展;在改革开放=后,得到迅猛发展,产量、质量、知名度均不断提升。目前,枝江市内棉纺织规模企业30余家,年纺纱规模达30万绽,年产棉纱5万吨,棉纺织业已成为枝
湖北潜江民俗文化潜江高台舞狮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潜江高台舞狮相传狮子舞祖师为晋代光武夫子。隋唐时瓦岗军聚义,按十三太保规矩,搭台逢单不逢双,取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层为标高。潜江市浩口镇宋场村、熊口镇马场、竹根滩镇潜河村、洋湖垸村,很早就有玩高台狮子的习俗。宋场村乡民古有习武之风,之后有了狮子舞表演,并从地狮舞发展到高台舞,属“北狮”系。竹根滩镇潜河村,舞狮活动传承数代,享誉一方。竹根滩潜河村=,较完整保存了高台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