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葫芦

也称蚰子葫芦。独特的传统工艺品,兴盛于清末民初。当时,聊城蓄养蚰子的风气甚盛,蚰子葫芦的销量很大。种植、制作、销售葫芦的村庄大都集中在聊城城关、闫寺镇、梁水镇3地。雕刻的葫芦图案精美,刀法流畅,虽价格昂贵,却供不应求。

刻葫芦是兰州的传统特种工艺品,即在葫芦上刻画出人物、建筑、山水、动物、文字等。

莱西自古即有种植、制作和赏玩工艺葫芦的习俗。葫芦品种繁多,原材料丰富,工艺门类齐全,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葫芦文化。葫芦具有天然的外形之美,木质化的硬度和中黄色的皮壳,是理想的工艺美术原料。工艺葫芦大体可以分为彩绘、雕刻、浮雕、烙画4种形式,也有线刻、绘画、镂空与绘画相结合的许多新的品种。彩绘是在刮光外皮的葫芦身上,以工笔的手法画上人物或花草鸟兽,色彩或艳丽或淡雅,待图案干后,再罩上一层透明的清油,通体光亮如玉,圆润可爱。莱西的雕刻葫芦特色是镂空,也称“镂花”,根据不同葫芦的形态,设计出不同装饰风格的图案,其装饰手法或彩绘、或线刻、或浮雕、或烙画,题材与主题相对应。镂花葫芦一般不施色彩,保持葫芦的本来颜色,天长日久,自然变色,形成了古色古香的艺术效果,多被收藏家作为古玩收藏。

在兰州特产的小葫芦上雕刻上山水花鸟人物等图案或美术作品。其雕刻工艺经70多年的发展,现已能表现出中国画的勾、点、皱、染等各种技法。产品远销世界各国。

1978年以来,艺人们在继承传统工艺技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把葫芦切割组合成各种造型,改平刻为透刻,使图案立体化,创造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新产品,使之成为馈赠佳品。

最常见的刻葫芦,刻画的是山水风景或戏剧人物的脸谱,作为儿童玩具出售。

莱西的浮雕葫芦实为剔花葫芦,是线刻与剔刻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制法是先以线刻法勾勒图画,然后将线外无画部分剔掉,显露出画面,出现浮雕的效果。浮雕题材千姿百态,无所不有。

清光绪年间,穷秀才李文斋以刻葫芦为生,所刻葫芦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桃花源记》、《赤壁赋》、《兰亭序》等。他的雕刻技巧,人物寥寥数笔,求其意态,强调神似;山水花卉疏淡相宜,形神兼备,注重风致;题款文字细如蚊足,点缀成行,滞洒自如。李文斋的葫芦作品被誉为全国工艺品中的"绝技",驰名中外。40年代初,雕刻艺人阮光宇,把《西厢记》、《红楼梦》、《聊斋志异》等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巧妙地安排在葫芦画面上,并配以诗词文字,风景山水。阮氏雕技嫡熟,刻工细致,工艺更臻完善。

刻葫芦艺人多在府城隍庙两廊设摊雕刻,历尽坎坷。阮光宇、王德山、王云山等老艺人的技艺精湛,雕刻出了许多精致的工艺葫芦,行销国内外。阮光宇逝世后,阮文辉继承父业,博采众长又有创新。他针、刀并用,以刻、铲、刮、磨来表现中国画的勾勒、点垛、皴擦、仿刻出国画家的泼墨、写意山水,以及徐悲鸿、齐白石的画风笔意。

兰州的刻葫芦《东坡赤壁夜游图》,在只有7平方厘米的葫芦上刻一叶扁舟,舟中坐6人,神态各异,榔榔如生;舟外远山近树,疏密有致。另一侧刻537宇的《前赤壁赋》,字迹秀媚,工整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