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戟是一种被子植物,一种常绿灌木,又名鸡肠风、鸡眼藤、黑藤钻、兔仔肠、三角藤、糠藤、三蔓草、不凋草、生山中、叶似茶。根茎可作中药。性微温,味辛甘,功能补肾阳,壮筋骨。主治肾虚、腰膝酸软宫冷、月经不调、少腹冷痛、风湿痹痛等。

相关特征:

茎圆柱形,叶对生,呈长椭圆形,先端尖,基部钝或圆,全缘。头状或聚形花序顶生。根肉质肥厚,圆柱形,呈结节状。子房下位,聚合果近球形。花期4~5月,果期7~10月。

巴戟喜温暖湿润怕寒冷,也较耐旱。在年平均温度21℃以上,年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月平均温度20~25℃的地区生长最适宜。对光照的适应性较广,荫蔽度30%至全光照生长较好。属于深根性植物,要求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酸性砂质壤土。

分布范围:

产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省区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生于山地疏、密林下和灌丛中,常攀于灌木或树干上,亦有引作家种。中南半岛也有分布。

生长习性:

巴戟天主要分布于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适宜生长在温和湿润的次生林环境下,其生长过程离不开水,但忌积水,因此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较高。因其喜温暖气候,需要充足的阳光,且不耐霜冻。热带与南亚热带地区无寒冬、无酷暑,气候适宜、风速缓慢,年降雨量充沛,地区年均温20~25℃,土壤湿度>25℃,<30℃。巴戟天的幼苗期和成株期需要不同的环境,前一阶段喜阴凉,后一阶段喜阳,所以人们通常采取隐蔽的方法,满足其不同阶段的成长需求。

生长环境:

巴戟栽培地要选择具有一定坡度的稀疏林下或者林木覆盖下的中下部向阳丘陵地块。所选地块应土壤疏松且土层较厚,而且有一定的肥力,能够满足巴戟的养分需求。但有一点需要注意,若有山苍子、樟树等树根,要及时拔除并深耕,因其含有挥发性物质,不利于巴戟生长。

田间管理:

巴戟的田间管理主要是除草和施肥,定植后头2年,每年除草2~3次,除草时注意不伤根系,施肥2~3次,春夏季进行1~2次,以氮肥为主,如人畜粪尿或尿素等,秋季施草皮泥,堆肥或土杂肥等。4~6年生的每年春夏季各施肥1次,以磷钾肥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