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恩施州恩施市民俗文化恩施扬琴
“恩施扬琴”又名“恩施丝弦”,从清朝同治年间至今在恩施流传,已有两百多年历史。“恩施扬琴”唱词高雅,音乐唱腔优美,深受群众喜爱。传统的“恩施扬琴”,历史上无专业艺人,演唱者以高雅自居,自约相邀,以琴会友,交流技艺,有“曲唱五更鸡,非友(知音)不玩琴”之说。=“恩施扬琴”演唱形式为坐唱,演唱者各持乐器(也有不持乐器的),扬琴居首,称为“坐统子”,余者有碗琴、二胡、三弦、月琴、京胡、鼓(竹节做成)、尺
湖北恩施州恩施市民俗文化恩施“花锣鼓”
恩施“花锣鼓”,是恩施市民间吹打乐中一种十分盛行又尤为突出的吹打乐,有别于其它ϰȾ=ĿȾ形式的民间吹打乐。恩施“花锣鼓”由鼓、锣、钹、小锣(也叫勾锣)加唢呐组成。而鼓则为单面鼓,当地人叫作盆鼓,这种鼓仅一面有鼓皮,另一面空心,打击时音色明亮清脆,其鼓面直径不足20厘米。“花锣鼓”的打法繁多,演奏时,鼓必须占有突出位置,鼓手也必须是技艺精湛者,恩施市的“花锣鼓”在四大乡和城区各有其独特的打法,最为盛
湖北恩施州利川民俗文化利川“灯歌·花灯·龙船调”
土家族“灯歌·花灯·龙船调”是利川柏杨一带最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舞,是逢年过节不可或缺的灯歌形式。表演时划地为台,一人扮幺妹,花枝招展,低眉弄姿,站在船心。一人扮书生,兰衫纶巾,手执折扇,潇洒站在船头。一人扮丫鬟,燕尾堆髻,手舞花巾,殷勤侍立船侧。一人扮艄公,麻衣驼背,手执桡片,滑稽追ƾ=쳵随船尾。乐队一般由五人组成,既伴奏又伴唱,随着打击乐的阵阵响起,演员们或随船飞旋起舞,或随船踏歌翩跹进退,
湖北恩施州鹤峰县民俗文化鹤峰“田歌”
鹤峰县因其独特地理环境成为湘鄂边界诸文明的融汇之地,形成独具特色的山民歌体系。“田歌”,是鹤峰诸多山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民歌种类之一,来源于土家人特殊的劳作方式,是土家人以组织生产,激兴鼓劲的田间民歌。鹤峰“田歌”丰富多彩,热情奔放,深为当地群众喜爱。鹤峰田歌包含“麻水穿号儿”、“大坪挽号儿”、“太平荷叶儿锣鼓(又称吼锣鼓)”、“北佳燕将班”、“走马薅草锣鼓”、“茅坝山歌”等。这些田歌都是农忙薅草时
湖北恩施州恩施市民俗文化土家还坛神
1949年以前,恩施乡村的“还坛神”活动非常广泛,三岔乡、七里乡等还有老一辈的比较齐全的“还堂神”班子在方圆几十里地的范围活动。三岔乡是“全国民族艺术之乡”,至今仍有“还坛神”风俗。恩施土家族“还坛神”,是人们还愿时的祭祀仪式,请“端公”设坛者,其供奉对象主要是自家的祖先神灵,其载体是一只由“端公”将谷米、鸡头等用香灰封好并供在“香火”上“坛钵”,起源于洪武2年。恩施土家族“还坛神”,至今还保留有
湖北恩施州恩施市民俗文化恩施“薅草锣鼓”
“薅草锣鼓”,也叫“薅草歌”,是恩施市Ҽ=民歌中田歌的一种俗称,是土家族的一种伴随劳动生产、民歌与响器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历史上,土家族地区山大人稀,单家独户劳力不足,加上野兽出没,糟蹋庄稼,伤害人畜。在这种特定的自然条件和劳动环境中,土家人形成了互相换工、结伴成群、协作生产,并配以锣鼓敲击,既可作劳动的信息,消除劳作疲劳,又可起惊吓野兽的作用,久而久之,形成独具特色的“薅草锣鼓”。“薅草锣鼓”在演
湖北恩施州恩施市民俗文化恩施耍耍
“耍耍”是恩施市和宣恩县城乡最具广泛性、群众性的传统的民间曲艺形式,主要活动于喜庆新年、男婚女嫁、添丁满月、祝寿做生等场合。表演风格以二人组合,一男一女,女扮男装,唱跳融合,动作滑稽诙谐,唱腔明快优美,多有传统唱段,又可即兴编唱,人物可进可出,一人多角,唱词可长可短,一领众和,营造出一种说唱并茂,歌舞融合的氛围,加以击乐伴奏,场面十分热烈,纯属“踏歌耍唱”类的曲艺品种。“耍耍”的原型叫“耍神”,又
湖北恩施州来凤县民俗文化恩施“牛王节”
“牛王节”是恩施州苗族传统节日之一,曾在苗族聚居区广泛流行,现在主要流行于来凤酉水流域,在其他地方只有节日遗俗。牛王节一般在农历四月初八或十八举行,又称“四月八”,其节日活动以酬谢耕牛的祭祀活动为主,兼有其他如上刀梯、民歌对唱等传统文化表演。“牛王节”的传说中流传较广的说法是,一次战斗中,大雨中苗族士兵战败退至一条猛涨的大河边,危急之时一条水牛从河对岸游过来,士兵们拖着牛尾巴转移到河对岸,遂奉水牛
湖北恩施州鹤峰县民俗文化鹤峰傩愿戏
傩戏在鹤峰被称为“傩愿戏”,是一种以还愿为依托,以傩坛为载体,以祭仪出现的一种戏曲艺术,它只是“傩”文化中一种特定形式,以其自身的特殊性和浓厚的宗教色彩生存、繁衍和发展,至今在鹤峰部分山地存在,伴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而活跃在土家山乡。在鹤峰走马千斤坪,傩坛班主及艺人1979年师承牌位记载称,“自开坛启教传承”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又有恩施石灰窑傩坛艺人蒋品三等介绍,其先辈早年于鹤峰北佳乡茶园坡傩坛“
湖北恩施州利川民俗文化利川“肉连响”
“肉连响”,是湖北省利川市土生土长的、以独特的肢体表演为主要形式的少数民族地方舞蹈品种,流行在该市的都亭、柏杨、汪营、南坪一带,舞蹈主要以手掌击额、肩、脸、臂、肘、腰、腿等部位发出有节奏的响声而得名。“肉连响”以往曾称“肉莲湘”,动作与民间传统舞蹈“打莲湘”相仿。因舞蹈以其肉体碰击发出响声为其突出特色,乡民习惯称之为“肉连响”。“肉连响”舞蹈动作诙谐、明快,深受群众欢迎,但因表演难度大,动作要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