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恩施州恩施市民俗文化恩施扬琴

“恩施扬琴”又名“恩施丝弦”,从清朝同治年间至今在恩施流传,已有两百多年历史。“恩施扬琴”唱词高雅,音乐唱腔优美,深受群众喜爱。传统的“恩施扬琴”,历史上无专业艺人,演唱者以高雅自居,自约相邀,以琴会友,交流技艺,有“曲唱五更鸡,非友(知音)不玩琴”之说。

=“恩施扬琴”演唱形式为坐唱,演唱者各持乐器(也有不持乐器的),扬琴居首,称为“坐统子”,余者有碗琴、二胡、三弦、月琴、京胡、鼓(竹节做成)、尺,称其“八音”;演唱时,大家围长桌而坐,不化妆,不表演;传统曲目分生、旦、净、末、丑等角色行当,剧情进入热潮或煞尾时,常伴以众合“彩腔”。“恩施扬琴”音乐唱腔曲牌丰富,有包括“宫调”、“皮黄”为主体的板腔体类,“月调”、“小调”为主体的曲牌体类,还有器乐曲牌。有文字可考的传统曲(剧)目,约有150多个,经常演唱的有60多个,其中有历史题材的(如“三国”、“三厢”、“红楼”戏),有唱民间故事的等。“扬琴”在恩施的流传中受方言语音影响,带来了四声上的变化和声腔上的变革,特别是在传唱中与恩施民歌、戏曲相融合,使它具备了浓厚的地方气息,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因此,它虽传自异乡,艺人们却说“恩施扬琴是恩施土腔”。由于“恩施扬琴”历史上没有专业团体,演唱范围逐渐变窄,艺人相继去世,至20世纪40年代,“唱扬琴的人已寥寥无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