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大蒜

介绍:  苍山大蒜产于苍山县,种植历史已逾千年。它是在苍山县特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为定向培育而形成的苍山特有品种。为山东省传统名特蔬菜之一,是中国出口的优质大蒜。蒜为白皮,头大瓣齐,皮薄如纸,清白似玉,粘辣清香,营养丰富。苍山县由此而成为国家优质大蒜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县,被中国特产委命名为 中国大蒜之乡 。1 概述    苍山大蒜,亦称葫或葫蒜。据东汉崔实著<东观汉记>载: 李恂,为兖州刺史,所种小麦、葫蒜,悉付从事,无所留 。由此知之,那时大蒜便在山东安家落户。  其特点是,蒜为白皮,头大瓣齐,皮薄如纸,清白似玉,粘辣清香,营养丰富,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较高。  仓山大蒜的成分优于他地大蒜成分的原因在于:仓山蒜区的土壤含较高的有机质,氮磷钾偏高;蒜区的井水多为偏碱水井,部分井水近似一级肥水;仓山大蒜在品质上除了具有香、辣、粘、浓、美味等特点外,含有的17 种可测氨基酸中,除胱氨酸外,其他16 种均比其他大蒜的含量高39.2%,可供人体直接吸收的氨基酸比其他大蒜多51.5%。具有强烈的杀菌解毒、消湿祛瘟功效,并能降低人体胃内亚硝酸盐的含量,有抗肿瘤作用。据调查统计,苍山是长江以北10万口以上县中胃癌死亡率最低的一个,常食大蒜是主要原因。  苍山蒜食花样繁多,除佐餐、烹调用外,还加工成蒜干、蒜油、糖蒜等储食。大蒜行销日本、东南亚各国及港澳地区。大蒜加工制品有脱水蒜片、蒜粉、蒜汁、蒜油、蒜盐、蒜酱、糖蒜、醋蒜、罐头蒜、蒜水饮料等, 颇受国内外消费者欢迎。2 种植历史    大蒜传入中国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据<古今注>和<农政全书>考证,古代种植的蒜最初叫卵蒜。公元前119年,西汉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从西域引进一种 胡蒜 ,其形态比我国原栽培的卵蒜头大,所以称为大蒜,卵蒜也就相对的被称为小蒜。 苍山种植大蒜则在西汉之后。东汉崔实著<东观汉记>载: 李恂,为兖州刺史,所种园小麦、胡蒜,悉付从事,无所留。 据<后汉书>载,李恂原东汉章帝(公元76-88年)时代人士,由西北来山东任刺史,带进部分胡蒜种,于官府后园种植,收获分赠下属人员。可以设想,东汉时期,山东普遍所种皆为小蒜,当时大蒜仍属稀有品种。由于大蒜比小蒜的产量高、蒜头大、味道好,于是在兖州附近开始田园种植,后逐步向外扩种推广,涉及济宁、嘉祥、泰安等地,进而引至苍山一带。  据《郯城县志》载,明朝万历年间,神山镇和庄一带,就已形成了大蒜集中产区。由此可知,苍山大蒜起源于西域,并由东汉李恂从中原引于山东兖州,进而推广到苍山,逐步形成蒜区。在蒜区的特定生态环境条件下,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的定向培育而形成了 苍山大蒜 ,距今实有1900多年的栽培历史。3 品种    苍山大蒜主要有蒲棵、糙蒜、高脚子等3个品种: 蒲棵蒜,是目前苍山县蒜区种植面积最大的秋播品种,约占苍山县种植面积的90%以上。植株高80~90厘米,株幅 36厘米。假茎高35厘米左右,粗1.4~1.5厘米。叶色浓绿,全株叶片数12片,最大叶长63厘米,最大叶宽2.9厘米;蒜头近圆形,横径4~4. 5厘米,形状整齐,外皮薄,白色,单头重35克左右,重者达40克以上。每个蒜头有6~7个蒜瓣,分两层排列,瓣形整齐。蒜衣2层,稍呈红色,平均单瓣重3.5克左右,抽薹性好,蒜薹长35~50厘米,粗0.46~0.65厘米,单薹重25~35克,质嫩,味佳。一般每667平方米产蒜薹500千克左右,蒜头800~900千克,为蒜头和蒜薹兼用良种。生育期 240天左右,属中晚熟品种。耐寒性较强。  糙蒜,植株高80~90厘米。假茎高35~40厘米,粗 1.3~1.5厘米。全株叶片数11~12片,叶色淡绿,叶片较蒲棵蒜稍窄,最大叶宽1.5~2厘米。蒜头近圆形,白皮,单头重35克,重者达40克,每个蒜头有4~5个蒜瓣,瓣大而整齐。比蒲棵蒜早熟,生育期230~235天。耐寒性较蒲棵蒜差,后期有早衰现象。适宜作地膜覆盖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