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蛤又称为蛤蜊,隶属于软体动物门,瓣鳃纲,异齿亚纲,帘蛤目帘蛤科。地方名花蛤、黄蛤、海蛤。贝壳背缘略呈三角形,腹缘圆形,两壳相等,两侧不等,壳长略大于壳高,壳质坚厚;壳顶突出稍偏前方,小月面狭长,外韧带黑褐色凸出壳面;壳表膨起、光滑,被有一层黄褐色壳皮,生长纹清晰,有环形褐色带、锯齿状或波纹状褐色花纹。

食用价值:

文蛤肉质细嫩,鲜美异常,是贝类海鲜中的上品,素有“东海第一鲜”的美誉。文蛤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还含有糖类、各种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人体必需的矿物元素。文蛤的吃法多种多样,可煲汤、生煎、烩炒、烹制、酒醉、制酱、晒干,风味俱佳。

其他价值:

光滑美丽的文蛤壳,是传统的药品和化妆品的容器,早年有一种大众化的润肤面膏就装在文蛤壳内,俗称“蛤蜊油”。文蛤壳还是高标水泥原料。近年来,还常用文蛤壳作为紫菜丝状体的培养基质。

形态特征:

文蛤贝壳外形一般较大,表面膨鼓,呈三角卵圆形,壳质坚厚,表面平滑细腻,被有一层褐色壳皮;轮脉清晰,由壳顶开始有锯齿状的褐色带,无放射肋。背缘略呈三角形,腹缘呈圆形,其壳长略大于壳高,前侧缘圆,后侧缘末端圆,两壳大小相等,但两侧不等,壳前后不对称。壳顶突出,位于背面稍靠前方,两壳壳顶紧接,并微向腹面弯曲。壳表有一层光亮的薄黄褐色壳皮,壳中部及边缘部分常有磨损脱落,使壳面呈白色。同心生长线清晰。壳顶开始常有环形的褐色带和呈放射状排列的齿状花纹;壳内面白色,光亮,但无珍珠光泽。

生活习性:

文蛤多生活在河口附近,沿岸内湾潮间带沙滩或浅海细沙底质。幼贝多分布在中、高潮区交界处,随着个体的长大而逐渐向中、低潮区移动;成贝多生活在中潮带以下至浅海。文蛤有随水温变化和个体生长而移动的特性。冬、夏季向浅海区移动;春、秋季向上移动以利索饵。文蛤通常分泌胶质细带或囊状物使身体悬浮或半悬浮,借助潮水和足部伸缩而顺潮流方向移动。体长1cm的小蛤开始有移动的习性,以2-4cm的蛤移动最甚,约有80%移向低潮区或浅海。为防止文蛤逃逸,在管养或养殖上,常在低潮区设网或拦。

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分布于我国4个海区,北自辽宁庄河、南至海南三亚。我国渤海湾内的营口外,莱州湾和江苏沿海,福建沿海的蕴藏量都很大。文蛤分布于受淡水影响的内湾及河口近海,如辽宁省营口市沿海、山东省莱州湾沿海、江苏省南部沿海、台湾省西部沿海、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西部沿海,资源最为丰富,是我国文蛤主要产区。

国外分布:广泛分布在印度太平洋区,如朝鲜半岛西岸,菲律宾,越南和印度洋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