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泥人



介绍:  惠山泥人江苏省无锡市的一项民间泥塑艺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天津泥人张、大吴泥塑齐名为中国三大泥塑。1 基本简介

 惠山泥人始于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发展到鼎盛阶段。明末清初开始出现了专业性的泥人作坊,加之当时昆曲流行,以戏曲人物为题材的手捏戏文人物也应运而生。  20世纪30年代,惠山泥人工艺中融入石膏制作的技法,自此产生了石膏工艺泥人的新品种,惠山泥人艺术也逐渐发展成为富有江南地方特色的 惠山型 风格。新中国成立后,扩大了惠山泥人的生产规模,并研究开发出大量新产品和新工艺,使惠山泥塑艺术得以进一步的长足发展。  50年代专门成立了 无锡惠山泥人厂 ,后来又相继成立了 惠山泥人研究所 以及 惠山泥人博物馆 。 惠山泥人采用惠山附近特有的一种土质细腻纯净,可塑性极佳的黑土捏制而成。制作工艺分为捏胚、彩绘、开相几部分。在产品的品种上主要分为 手捏戏文 和 印模泥玩具 两大类。它做工细致,造型优美,色彩绚丽,注重对人物性格、表情的塑造,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深受人们的喜爱。2 史料记载   中国无锡太湖之滨惠山脚下,数百年来出泥人,《陶庵梦记》卷七(愚公谷)曾有记述 无锡去县北五里为铭(锡)山,进桥,店在岸,店精雅,卖泉酒……泥人等货 。这是目前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查考,由此可见惠山泥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3 分类介绍

 惠山泥人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 耍货 ,也称 粗货 。采用模具印坯,手工绘彩,造型单纯,用笔粗放,色彩明快,形神兼备。内容大多以喜庆吉祥题材为主,如大阿福、老寿星、渔翁得利等等,深受群众和儿童喜爱。另一类是手捏戏文,也叫 细货 ,作品取材京昆戏剧中的精彩场面,人物刻画生动,色彩华丽,耐人寻味,适宜人们喜庆赠礼或欣赏之用。历史上曾盛极一时,但已很少见。  惠山泥人有粗货、细货之分。粗货为玩具,用模具翻制,大批量生产;细货手捏而成,制作精细。题材多为戏曲人物,或祈福避邪的春牛、老虎、大阿福、寿星等。惠山泥人造型丰满、简练,夸大头部,着重刻画表情。匠人特别重视彩绘,有所谓"三个坯子七分画"之说。常用的色彩有大红、绿、金黄、青等原色,对比强烈,主次分明。如果说泥人张的作品清新雅致,那么惠山泥人则鲜明艳丽。3.1 制作过程  (1)高浮雕方式处理一些突出轮廓,而不像雕塑那样强调块面,强调体积感。  (2)厚中见薄或薄中见厚的衣纹,这是惠山泥人惯用的一种巧妙处理方法。  (3)浅刻方法处理一些线条图案。  (4)向塑像中心压缩来处理构图。  (5)缩短人体比例,突出主要部位。  (6)外轮廓线柔和弯曲,以尽量形成一个圆团。这些艺术处理的手法,也就构成了惠山泥人在造型上的鲜明个性和独特艺术风格的特  征。4 艺术特色

 传统工艺极为复杂  有搓、揉、挑、捏、印、拍、剪、色、压、贴、镶、划、扳、插、推、揩、糊、装等技艺。作为彩塑,彩绘技艺在整个泥人的工艺制作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因而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  惠山彩塑注重配色  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白得净",才能使人看了爽朗愉快。"红搭绿,一块玉",指红色与绿色相间使用,色彩效果很好。"红搭紫,一堆死"指红与紫并用,很难产生好的色彩效果,就像看见令人恶心的死一样,十分难看。"远看颜色近看花"这是彩绘的总要求,既有大的色彩效果,又能细看;局部不能影响整体,纹样与底色须相互衬托,使之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