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麟糖粥(苏州糖粥)


介绍:  苏州民间小吃之一,糖粥的来历。糖粥的做法 1.糯米和粳米淘洗后和姜块一起煮成粘稠的粥 2.糯米粉和水混合。..在炉子上边加热边搅拌。..煮成稀糊糊后加入桂花干或者固体糖桂花 3.放入豆沙在糊糊里。..搅拌。..豆沙化了之后撒一点盐 4.吃的时候把豆沙糊糊浇到粥上。.. 如果在步骤2没有干桂花。..那么在吃之前淋一勺桂花糖浆1来源  糖粥,苏州民间小吃之一.在冬至日吃红豆粥。用红糖和小米煮成的米粥,口感顺滑,汤汁粘稠。  糖粥就是红豆粥。冬至日吃红豆粥的习俗,在一千六百多年前已经有了,据说是为了预防瘟疫。南北朝时梁人宗懔在《剂楚岁时记》中说: 共工氏有不才子,以冬至日死,为疫鬼,畏赤小豆,故冬至作粥以禳之。

苏州的红豆粥格外精细,红豆和粥分别而做,红豆做成豆沙,粥上碗后红豆沙才浇上去的,有红云盖白雪之美。苏州人称其为 糖粥 。过去苏州有一只卖糖粥的器具叫 骆驼担 ,可把灶具、碗盘、食物全放在担子上。小贩一边挑着担一边敲着梆子,发出 笃笃笃 的声响,孩子们听见其声就知道 卖糖粥 的来了。民谚 笃笃笃,卖糖粥 。2故事  在三、四十年代里,苏州玄妙观像个游乐场。苏州平民的休闲生活叫 荡玄妙观 ,照现在说法,玄妙观是旅游景点,旧说有十八景、廿四景等等。这里是含吃、喝、玩、乐、购物、观光、烧香、祈求的热闹场所。糖粥摊就设在玄妙观十八景中的 一步三条桥 、 铁钉石栏杆 的露台东北角。摊很简易,三块大门板搭起桌台,三条大长凳供顾客 雅座 ,排成凹字形,凹形的一端放上糖粥的大桶锅和碗、盅,下设加热的行灶;另一端便是装焐酥豆的锅灶,摊主就在凹形中忙碌。摊的天顶是用粗竹杆和白布搭成人字形的蓬帐,借以避小雨、遮太阳,让顾客坐下有个领域感和安全感。三个铜板可要一碗糖粥,或者是焐酥豆;还可以二者兼有,叫来碗 鸳鸯 ,就是半碗糖粥上加一瓢焐酥豆。糖粥是甜而不粘,稀而不薄,极是爽口,而焐酥豆并不是粒粒的赤豆,而是乌黑油亮而起沙的豆沙厚浆,非但甜,且有豆沙的口味,非常特别。  糖粥摊摊主叫秦福元。据说糖粥摊是前清时就有了。秦家的祖宗是绍兴人,第一代摊主从绍兴来苏,就在社坛巷有个高墩旁落脚,选择了玄妙观的露台摆起摊子,由此而传到第四代秦福元。秦福元年轻时不甘守摊,曾学过说书、游过码头,糖粥摊由他老妈支撑。秦福元和当代评弹名家曹汉昌是师弟兄关系,同拜一老师,但秦福元大概天赋不足,弄了几年始终不叫响,生意平平,甚至还要拿糖粥摊赚来的钱去游码头说书。待到年稍长、盛气渐消,才安于归来守糖粥摊。那时已是抗日战争前,摊由三人支撑,秦、妻子、老娘(后期老娘眼瞎、由外甥帮助)。凭了秦喜欢说书而练就的口才,当然是会说会话,出语幽默,处世老练,笑迎顾客,经营不错。虽然根本说不上 日进斗金 ,但也 日进千百个铜板 ,到晚上总是一衣兜铜板哗啦啦地倒在八仙桌上,大家忙着数齐铜板,包装好以便明日换成银元或大额纸币。这里附带说一句,现代人计量总是十进位的,对三十年代用铜板、镍分、银角、银元也去套用十进位,那就错了。推行法币前后,随行(情)论市(场),一块银元可兑一千二百十四角小洋(银角),兑铜板大体保持在三百枚左右,一分镍币则固定在三个铜板。后来取消银角和铜板才和现在一样。
  一碗糖粥卖三个铜板,一付大饼油条也是三个铜板,以现在市场价格算的话,相当五角上下,这当然是价廉物美的了。而秦福元经营有方,精打细算,尽量降低成本,讲究质量,倒也打出牌子,收入颇丰,成了小康之家。社坛巷有了自己的房子,这当然还有祖宗传下来的份额,据说是第三代分家的。糖粥摊传到第三代曾经遇上尴尬,这位男主人却是个读书人,而且犯有气喘病,做不得挑担肩扛的事。上代头看看祖业传不下去了,于是招来一个大脚媳妇。幸亏是大脚,又是光福农村妇女,做生活一等好手,传代有望,这就是秦福元的娘。老娘一世劳累,糖粥是要烧行灶木柴的,火旺、火熄都要用吹火筒来吹,时间一久,烟熏火撩得了眼病,到老竟成了瞎子。秦福元的妻子也为烧糖粥,到老也成瞎子。好像瞎眼也会遗传似的,曾有不少迷信说法。其实一言蔽之,曰: 职业病 。生活的代价也给秦福元换来小康,秦福元的房间里就有一房的红木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