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人在正月初七要吃七样菜,就是吃七样不同的青菜。

正月初七其实是古中原的人胜节,据晋议郎董勋《答问礼俗》一书记载:正月初一为鸡,初二为狗,初三为羊,初四为猪,初五为牛,初六为马,初七方为人.意谓神先造六畜后造人类,所以在古时,人们初一不杀鸡,初二不宰狗,初三不剐羊……初七不行刑,不杀犯人,即使人犯原判在初七那天行刑,也要押后一天再行刑,因为那天是人胜节,是人自己的节日。

初七那天,妇女用金箔剪成人形,插在鬓上,即“人胜参差剪”,与同伴争妍斗艳,庆祝人胜节。另外,人胜节那天要吃斋,不能吃荤,慢慢地演变成了后来的吃七样菜,算是一个简单的完斋过程。

 

七样羹,七样羹,大人吃了变后生(年轻),奴仔吃了变红芽(面色红润),姿娘仔吃了如抛(朵)花。”在潮汕地区,流传着这么一条好听的俗语,讲的正是正月初七吃“七样羹”的传统习俗。

七样羹,是潮汕地区民间颇具特色的一种食俗。正月初七吃七样菜的习俗由来已久:每逢这天,人们将七种蔬菜放在一起烹调,取个好意头,谓之能明目,并且财运亨

而这种习俗来源何处呢?

相传,宋朝有一京官遭到奸臣陷害,被贬江南。正月初七这天,他来到榕江边一个偏僻荒野,顿觉头晕眼花,饥饿难忍,只好就地采摘了几样野菜,煮成杂菜汤聊以充饥。

刚吃完,顿觉眼睛明亮,浑身有了力气,后来该官员复职高升,忆起当年在江南尝过的救命野菜共有七种,于是让家人每年正月初七务必随便取七样不同的蔬菜,煮成“七样羹”而食。于是,时人争相仿效,食“七样羹”,以其寄托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潮汕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初七在古代叫“人日”,而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

这是因为天地初开时先有六畜后才有人类的传说相沿成俗的缘故。初七这天,民间以一种用七种青菜做成的饼食来祭祀,纪念“人”的生日。后经演变,在潮汕地区也形成了一种例俗,初七食菜饼简化成食“七样羹”

还有这样的传说:从前潮州有一位老汉因怀念正月初七出洋谋生的儿子,便在每年这个日子都摆上碗筷寄托深情。

适逢有一年正月初七,老汉因穷苦无钱买菜,便从菜摊卖存倒掉的残渣中捡了这7种菜叶,回家煮了一大碗放在桌上,给久无音信的儿子也摆上筷子,这时忽然有人来报儿子番批(南洋钱)到。乡人“就兴不就衰”,每年正月初七都跟着吃“七样羹”。这个例俗便流传至今。

其实不管是源于哪个传说,其对新一年的美好寄愿是一样的,那“七样羹”到底是哪七样?

这七样菜一般取萝卜、厚合菜、葱、大蒜、韭菜、芹菜、春菜。其中,每样蔬菜都根据潮汕话的谐音或蔬菜本身的特点而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

萝卜取“清白”;韭菜俗称久菜,与春菜一样取“长年回春”;葱取“聪明”;芹菜取“勤劳”;大蒜取“有钱”;厚合取“诸事合算”。在吃前长辈总要说:合家清清白白,新年回春,聪明勤劳,诸事合算,百事无忌

而其实,人日吃七样菜,是有一定的科学根据的。新春来临,天寒渐暖,菜蔬逐渐多起来,食混合菜,能使肠胃适应季节转变。加上春节期间免不了大鱼大肉地吃,在春节即将结束之前,来一锅“七样羹”,起到清理和调节油腻肠胃的作用。

正月初七吃“七样菜”,这一古老的中原习俗能在潮汕大地保留下来、历久弥新,正在于它的好意头:它使人们吃出了好心情,同时又寄托了人们期盼财运兴旺、顺风顺水、吉祥如意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