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脱胎漆器




介绍:1 基本资料

 所属地区: 福建·福州  文化遗产名称: 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  遗产编号: Ⅷ-54  遗产类别: 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日期: 2006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 福建省福州市  遗产级别:国2 简介

 福州脱胎漆器,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珍品,与北京的景泰蓝江西的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的 三宝 ,享誉国内外。清宣统二年(1910年)以来,参加美国圣路易斯博览会、意大利觉兰多博览会、德国柏林卫生展览会、英国伦敦博览会和在美国芝加哥、日本东京,以及菲律宾、比利时、巴拿马等地举行的国际博览会,多次荣获特等金牌奖、头等金牌奖和最优奖等多种荣誉,曾被誉为 珍贵黑宝石 和 东方珍品 。3 器具介绍

 福州脱胎漆器是我国漆器中最著名的品种,产品大致分为实用和欣赏两大类,常见的有大花瓶、大屏风、各种磨漆画等  观赏品以及茶具、文具、餐具日用品等。它是中国脱胎技艺与髹漆艺术相结合的产物,质地轻巧坚牢,造型多样,色彩鲜艳明亮,纹理清晰秀丽,自成一格,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浓郁地方特色,在我国的漆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北京的景泰蓝、江西的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的 三宝 ,享誉国内外。  福州漆艺历史悠久,据文献记载,早在宋代福建就有螺钿镶嵌漆器生产,到明清时期,福建已经成为中国漆器重要产区。福州脱胎漆器由清代乾隆年间福州府侯官县(今福州市)漆艺人沈绍安(1767-1835)首创。通过分析破旧城楼匾额的坯胎,沈绍安掌握了长期失传的汉代 夹纻 技法的基本材料成分,经过反复试验、改进,终于在 夹纻 技法的基础上研制出了著名的 脱胎漆器 。沈绍安因此成为福州脱胎漆器的鼻祖。因沈家脱胎法秘不外传,技艺代代族传家承,独家生产,所以福州脱胎漆器又被称为 沈氏脱胎漆器 。此后,沈绍安第五代孙沈正镐、沈正恂把泥金和泥银调到漆料中,发明了 薄料髹绘 技法,提高了漆液的光亮度和色彩的鲜艳度,使漆工艺在平面描绘上产生了重大变化,并在原有红、黑、朱、紫的髹漆技艺基础上,新研制出金、银、天蓝、苹果绿、葱绿、古铜等颜色。沈氏家族所研制的 脱胎漆器 工艺和 薄料髹绘 技艺,极大地推动了福建乃至中国漆器水平的提高和漆器产业的迅速发展。4 器具内容

 福州的脱胎漆器之所以闻名于世,除了轻巧坚固,不怕水浸,不变形,不褪色,耐高温,耐酸碱腐蚀,质地细腻外,更主要的是它能任意地象物造型,包括了人物、鸟兽到风景山水等所有题材,且漆色绚丽多变,古雅含蓄,工艺技法复杂细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使人叹为观止。光绪二十四年(1898),沈正镐、沈正恂选送脱胎漆器作品参加巴黎国际博览会,荣获金奖,从此福州脱胎漆器在国际工艺美术界崭露头角。接着,沈正镐、沈正恂以及沈正愉、沈幼兰等沈氏脱胎漆器世家的产品先后选送参加意大利、美国、柏林、伦敦等地博览会展出,获得各种奖牌,声誉大振。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廷授予沈绍安五代孙沈正镐 四等商勋,五品顶戴 ,宣统二年(1910)又晋升沈正镐、沈正恂为 一等商勋,四品顶戴 。1949年后,沈氏兰记漆器店改制为脱胎漆器公司,福州著名漆艺家李芝卿、高秀泉在设计、髹饰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突破,作品荣获全国漆器造型设计一等奖,并被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台湾厅用作主要装饰品。此后,福州著名漆器艺人还有林廷群、陈天赣、王维韫、郑益坤、黄时中、陈端钿、郑修钤、吴守端、汪天亮、叶祥灶、孙世浩、施萱荣等,他们都为福州脱胎漆器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福州脱胎漆器在脱胎成型和表层髹漆方面具有鲜明的技艺特点。在制作时,先以泥土、石膏等塑成坯胎,以大漆为粘合剂,用夏布(苎麻布)或绸布在胚胎上逐层裱褙,待阴干后脱去原胎,留下漆布雏形,然后经上灰、打磨、髹饰、黑推光、色推光等工序,最后再用彩漆晕金、锦纹、朱漆描金、台花嵌螺钿等技法加以装饰。每件成品都要经过几十道甚至上百道工序才能完成,工艺非常复杂,同时制作和阴干等环节又十分费时,一器之成往往需要花费数月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