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洋湖草编
广洋湖草柳编工艺是用茅草、麦秆、柳条等编制而成的。它起源于清末年间,镇志中曾记载。起初主要是自编自用,以实用为主、欣赏为次。广洋湖历史上就是个玉米之乡,作为粮食的附属产品的茅草、麦秆,和丰富的柳树资源,广洋湖人民用其独特的编织工艺对茅草、麦秆,柳条进行加工。广洋的草柳编工艺产品多为生活日用品,如:草鞋,草帘,草包,柳框等。广洋湖草柳编织方法众多大概有:平编,,交叉编,锥砌,缠扣,盘,扎,串等。工艺
紫沙陶器
宜兴紫砂陶器始于宋代,元朝时,紫砂陶器的烧制工艺逐渐成熟,已开始在器物上题词雕刻。明代中期,宜兴紫砂陶茶具极为盛行,被誉为各种茶具中的上品。清代时,宜兴紫砂陶工艺愈益精湛,开创了采用篆刻、书法和绘画作装饰的新风格。20世纪初,宜兴紫砂陶器的生产亦颇兴盛,有10多座龙窑常年生产,1932年产量高达220多万件。品种有茶壶、茶杯、花瓶、花盆、沙锅、人物雕塑等上千个品种,造型大方,色彩古雅。用紫砂茶壶泡
南京金箔
金陵金箔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南朝。东郊龙潭镇及江宁县花园乡一带是金陵金箔、金线生产的集散地。金箔生产工艺独特,为手工捶制,是我国特种传统工艺,主要用作建筑、器物、佛教塑像装饰贴金及名贵中成药的配方。北京的故宫、人民大会堂、西藏布达拉宫等建筑装饰的金箔均为南京生产,金陵金箔还销往东南亚等国。(南京)
扬州绒花
扬州绒花:绒花亦称宫花,早在唐代就已进入宫廷。扬州是我国绒花工艺的起源地之一,扬州绒花艳丽多姿,艳而不俗,被誉为工艺品中的小家碧玉。扬州绒花已有四代产品:第一代绒花作为一种装饰,只用于妇女儿童在节日头戴和胸佩;第二代绒花成为案头小品,增添了观赏价值;第三代产品是绒制挂屏。20世纪80年代,扬州著名绒花艺人王继康首创绒制仙人盆景,使扬州绒花诞生了第四代产品。这种工艺盆景,是借鉴扬州盆景艺术,以仙人球
苏灯
我国民间,历来有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赏灯的风俗,所以早在宋代,灯彩在苏州已成为独立的工艺行业。当时流行的花灯有万眼罗、琉璃球等。尤其是城内吴趋坊、皋桥一带,制灯的店云集,每逢春节前夕,灯市兴旺。苏灯制作历史悠久,形成了精巧秀丽的艺术特色。它以花色繁多,灯画工致,色彩鲜艳,结构精巧,造型优美,富丽堂皇而誉满全国。苏灯的质料,有无骨灯、珠子灯、罗帛灯之分;灯的形制,有桌灯、吊灯、壁灯、座灯、提灯之别;灯的
高沟捆蹄
高沟捆蹄捆蹄是高沟传统名特优产品,始于清道光年间,采用猪蹄膀精肉配以二十多种名贵佐料,猪小肠衣捆扎,经老汤浸泡、高温蒸煮、真空高压灭菌等独特工艺加工而成,具有色泽酱红、鲜味浓郁、咸甜适中、荤而不腻、嚼后生津等特点,其整个制作工艺繁复,有二十多道工序,纯手工制作,工艺口味勘称天下一绝,距今已有近两百年历史,先后在国内多次获得大奖。
麦秸(杆)画
麦秸(杆)画是美术园地里的一种新品种,被誉为美术苑地里的奇葩。麦秸工艺品历史上曾一度有过,但通常把麦秸染然后再拼贴成图案,以求得工艺品效果。麦秸画则更上一层楼了,它的主要特点是精选麦秸为原料,经过除膜、切片、劈丝等加工处理,运用拼贴、镂刻、镶嵌等制作方法,按照平面、浮雕、立体等构图造型,并熟练地利用麦秸(杆)原有的光泽、独有的纹理,巧妙设计,精工细作,通过麦秸的明暗、深浅、厚薄、疏密等等搭配,以及
工艺漆木碗
带岭区木材深加工企业生产的工艺漆木碗系列产品供不应求,远销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选用优质木材和采取精湛工艺制作的碗、碟、盘、杯、钵、盂、花盆套等150多个花色品种的传漆木碗统木质漆器,造型雅致玲珑,色泽光滑明丽,既为日用品,又是工艺品。工艺漆木碗用料考究,制作精细。在漆艺上,有传统的红退光、黑退光,色亮如镜,聚光照影;有退光贴花、漆内描图,摸之无痕,视之有景;有生漆擦&rdq=Ͼuo;、透
沙棘果酒
以沙棘果为原料,分别用发酵法和浸泡法生产出原酒,将两种工艺生产的原酒勾调出果香浓郁、口感醇厚的沙棘酒。发酵工艺为:果浆中加入4‰干酵母,ӹ=于18~25℃前发酵10d;15~20℃后发酵30d。于10~15℃陈酿1年,再经澄清处理。浸泡工艺:分别用酒度25%(v/v)和20%(v/v)脱臭酒精,浸泡两次。沙棘与酒精比分别为1∶2.5和1∶1.5。将发酵酒70%,浸泡酒30%进行调配。
许氏大酱
许氏大酱是传统的东北特产,由黑龙江双城市东阳酱菜厂生产。许氏大酱的由=ҵ来:早在清朝初年,勤劳聪明的满族人发明了大豆手工做酱,其产品成为达官贵族的宴上佳肴。三百年来,这种工艺一直在满族中流传。许氏家族一代又一代继承并发展了满族神秘的手工做酱工艺,使产品配料严谨,做工精细,风格独特,浓香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