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油是塔尔寺的“艺术三绝”之一。是以洁白细腻的酥油为原料调入各种矿物质颜色制成的油塑艺术品。酥油花塔尔寺酥油花集雕塑艺术之大成,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规模宏大壮观,内容丰富多彩。有奇花异草,有珍禽异兽,有山水图画。有小巧玲的亭台楼阁,有栩栩如生的佛像人物,千姿百态的大型历史和神话题材的油塑更属佳作。石榴、萍果、桃等盆景都水灵灵地像真的一样。酥油花的制作必须在冬季低温下进行,因而塔尔寺酥油花都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塔尔寺灯节展出,届时来自西藏、内蒙古,四川等地的农牧民及海内外游人云集山之中,山上山下,寺宇周围,入山人海,为一睹晶莹剔透的酥油花。 

    酥油花是雕塑艺术的一种特殊形式。相传酥油花起源于西藏。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进藏和藏王松赞干布完婚时,带去释迦牟尼佛像一尊,在大昭 寺内供奉。这尊佛像原来没有冠冕,宗喀巴学佛成功以后,在佛像头上献了莲花形的“护法牌子”,身上献了“披肩”,还供奉了一束“酥油花”,这就是酥油花的来历。塔尔寺是宗喀巴的诞生地,不久酥油花就传到这里,并在塔尔寺得到弘扬和发展,在明万历年间这种油塑技艺传到塔尔寺后,在当地艺人们长期精心研制下达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藏族信教群众有向寺院奉献酥油的习俗,一般仅供点佛灯和僧人食用。而每逢藏历年正月十五之前,他们将纯净的白酥油送到塔尔寺,寺中的僧艺们在其中揉进各色矿物染料制成塑造用的胚料,然后在寒冷的房间中搭架塑造。为防止制作中酥油因体温融化影响造型,他们不时将手塞进刺骨的雪水中降温。

    酥油花起源于西藏,但具体的时间众说纷纭。有的说当年由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佛像原来没有佛冠,后来的宗喀巴大师,为佛像献上了莲花形的“护法牌子”和披肩,并且供奉了一束“酥油花”。从此酥油花就传到了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塔尔寺。并在这里得到弘扬和发展,明万历年间油塑技艺的传入和艺人们长期精心的研制使塔尔寺的酥油花雕艺术达到了极高的艺术造诣。也有的说当时藏人为了向文成公主带来的释尊表示敬意,在佛像前献上了所有的供品。但是按印度传统的佛教习俗,供奉佛和菩萨的供品必需俱全六色:花、涂香、圣水、薰香、果品和佛灯。然而当时正值草枯花谢之季,人们只好用酥油塑造了一束花献于佛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