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宋锦


介绍:  中国传统的丝制工艺品之一。开始于宋代末年(约公元11世纪),产品分大锦、小锦、彩带等数种。大锦又称 仿古锦 ,花色有40多种。宋锦,它的产地主要在苏州,故又称 苏州宋锦 。宋锦色泽华丽,图案精致,被赋予中国 锦绣之冠 。2006年,宋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单位为苏州丝绸博物馆。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又将宋锦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苏州宋锦是在唐代织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织锦到了宋代,主要是宋高宗南渡以后,为了满足当时宫廷服饰和书画装帧的需要,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以至于后世谈到锦,必称宋。宋锦色泽华丽,图案精致,被赋予中国 锦绣之冠 。 唐代时苏州就产土亥八蚕丝绯绫。五代时已产五彩灿烂的织锦。宁室南渡后,织锦中出现了专供装裱书画用的细薄织锦40余种,这些织锦与书画轴子同时保存下来,人们习惯抵消之为宋锦。元代地度衰败,明代,又有所恢复,据王鏊《姑苏志》载:当时织锦品种有 海马云鹤 、 宝相花 、 方胜 等。后宋锦图案一度失传,至清康熙年间,苏州机坊向秦兴季氏购得宋裱《淳化阁贴》十帙。上有所裱宋锦20余种,使苏州古锦恢复生产。 宋锦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织造上一般采用 三枚斜纹组织 ,两经三纬,经线用底经和面经,底经为有色熟丝,作地纹;面经用本色生丝,作纬线的结接经。 染色需用纯天然的天然染料,先将丝根据花纹图案的需要染好颜色才能进入织造工序。染料挑选极为严格,大多是植物染料,也有部分矿物染料,全部采用手工染色而成。 宋锦图案一般以几何纹为骨架,内填以花卉、瑞草,或八宝、八仙、八吉祥。八宝指古钱、书、画、琴、棋等,八仙是扇子、宝剑、葫芦、柏枝、笛子、绿枝、荷花等,八吉祥则指宝壶、花、法轮、百洁、莲花、双鱼、海螺等。在色彩应用方面,多用调和色,一般很少用对比色。 宋锦织造工艺独特,经丝有两重,分为面经和底经,故又称重锦。宋锦图案精美、色彩典雅、平整挺括、古色古香,可分大锦、合锦、小锦三大类。大锦组织细密、图案规整、富丽堂皇,常用于装裱名贵字画、高级礼品盒,也可制作特种服装和花边。合锦用真丝与少量纱线混合织成,图案连续对称,多用于画的立轴、屏条的装裱和一般礼品盒。小锦为花纹细碎的装裱 苏州宋锦材料,适用于小件工艺品的包装盒等。其制作工艺多采用 三枚斜纹组织 ,两经三纬,经线用底经和面经,底经为有色熟丝,作地纹组织;面经用本色生丝,作纬线的结接经。纬线三种;一纬纹与地兼用,二纬专作纹纬,分段换色织造。其纹样多为几何纹骨架,其间饰的团花或折技小花,规整工致。几何纹有八达晕、连环、飞字、龟背等。色彩多用调和色,不用对比色。用三枚斜纹组织、两种经纱、三种色纬织成。常在格子藻井等几何纹框中加入折枝小花,配色典雅和谐。宋锦主要用作书画装饰和官员服装。 近代也生产结构简单的盒锦(小锦),是纬二重小提花织锦,多用环形和万字形花纹。宋锦又称 宋式锦 、 仿宋锦 。现代以苏州所产著名,有 大锦 、 合锦 、 小锦 等品种,各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1特产简介

苏州宋锦是在唐代蜀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晋末,因五胡乱华导致汉人衣冠南渡。南朝宋郡守山谦之从蜀地引用织锦工匠在丹阳(南京,南朝刘宋都城)建立东晋南朝官府织锦作坊斗场锦署,使蜀锦技艺传到江南。五代时吴越王钱缪在杭州设立一手工业作坊,网罗了技艺高超的织锦工300余人。北宋初年,都城汴京开设了"绫锦院" ,集织机四百余架,并移来了众多技艺髙超的川蜀锦工作为骨干。另在成都设"转运司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