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玉与员工讨论红薯粉品质。
 



  ▲红薯粉条上架。
 



  ▲公司的晒场。
 



  ▲湖南龙旺食品有限公司全景。
 


  ▲扫码观看更多。
 

  ■文/记者唐锦 图/周围

  11月10日,祁东县黄土铺镇三星村湖南龙旺食品有限公司晒场上挂满了红薯粉,公司董事长李海玉正检查着刚制出来的成品。

  三十出头的他用了8年时间,把小作坊发展成如今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使之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一柄“利器”。

  截至目前,公司为当地村民提供1000多个就业岗位,帮助了千余贫困家庭脱贫致富,每个月平均能给农户新增数千元的收入。如今,年加工成品38500吨,乡亲们都亲切地叫他“粉丝哥”。

  

1.心系乡亲,圆梦家乡
 

  打小在家乡长大的李海玉对家乡富有情怀,大学毕业后虽在外从事管理工作,但回乡创业、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的梦想一直深埋于内心。

  敢打、敢拼、敢做,这些特质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2012年的一天,李海玉偶然发现工作所在地超市的畅销区域里,家乡的土特产价格比在家乡的售价翻了几番。想起老家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亲们,李海玉当下作出回乡创业的决定。当即,他就毅然辞掉了高薪工作,希望通过回乡创业,把家乡土特产销往全国各地。

  回家后的李海玉怀着一颗赤诚之心,搭建团队,投资小工厂,风风火火地做起了红薯粉加工销售的生意。一段时间后,他发现作坊式生产制作的红薯粉存在弊端,产品不成规模,且制作过程的卫生条件难以始终保持较高的标准,产量也提不上来。一番苦思之后,他决定把“盘子”做大。

  

2.誓让“乡”味飘四方
 

  2013年,23岁的李海玉成功创办了公司,现代化的全自动生产线、现代化食品加工车间、现代化包装间一应俱全,公司慢慢有了规模。

  “当时量上去了,品质有了保证,就是销路还没打开。”李海玉回忆道,大批货堆在仓库,成了“烫手山芋”。令他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在拓展销售渠道过程中,对方觉得他不够成熟,不愿与其合作。但接下来几天,他三顾茅庐,以赤诚之心赢得了对方的赞赏,当即与他签订了合同,解了燃眉之急。

  “那几年,我基本上全国各省份都跑遍了。”李海玉告诉记者,目前,公司与阿里巴巴达成了长期合作,生产的红薯粉登上了全国各地的家庭餐桌、饭店酒席,成为各地食客老饕们的味蕾所好。

  祁东是黄花菜之乡,李海玉对黄花菜也颇为钟爱。采访中,他多次提到“黄花菜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言语中满是自豪,也充溢着做好黄花菜的决心。目前,公司实现了黄花菜的工艺突破,在技术上进行了革新,改变了传统工艺制作黄花菜“两头黑,嚼起来酸酸甜甜,口感差”的弊端。

  他别出心裁在黄花菜杀青蒸熟以后将其放入冷库中储存,温度控制在零下3-8度之间,增长黄花菜糖化时间。这一“冷库储存”方式2019年便已试验成功,在2020年已大面积推广试行。此种工艺的突破,锁住了黄花菜营养成分,有效防止了黄花菜因糖分流失而发酸发霉,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黄花菜的品质。

  几年时光的打拼,李海玉将公司发展成为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5年公司的红薯粉被评为湖南名优特产认定商品,2020年,公司红薯粉产品荣获“绿色食品”认定,企业获评“高新技术企业”。

  

3.致富路上,不忘乡亲
 

  “现在公司年产值达1.2亿元,平均每个月能给农户带来3000-6000元的收入。”李海玉告诉记者,公司还对种薯的村民免费提供种苗,并给予200元/亩的补助。迄今为止为当地村民提供1000多个岗位,帮助1000多户贫困家庭脱贫致富。

  三星村村民刘云莲就是受益人之一。刘云莲是低保户,丈夫患艾迪生病,丧失劳动力,需要常年吃药治疗。刘云莲没有技术,不能外出打工,所以没有经济来源,独自在家照顾丈夫,夫妻俩艰难度日。公司成立后,李海玉优先聘请了刘云莲,传授她技术,让她在照顾丈夫之余,每月能拿到4000元的工资,保证了家里正常开销和丈夫的基本治疗。

  八年来,李海玉就这样秉持着对家乡的热爱、怀揣着对乡亲的责任,脚踏实地干到现在。如今,该公司拥有5条全自动生产线,年加工成品38500吨。

  “有信念还不行!还要持之以恒。”谈及未来,李海玉自信满满,“明年我还要增加两条生产线,为新品种投产作准备”。李海玉介绍说,目前公司正在研发新工艺即食红薯粉与新工艺自加热火锅黄花菜,可为乡亲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